林 风
8月4日,中足联通过官方渠道,以“十要、十不要”口诀的形式,发表《职业足球从业者行为守则》。中足联表示,为展现职业足球新风貌,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与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共同发起《职业足球从业者行为守则》(以下简称《行为守则》)。《行为守则》既是所有缔约人共同维护中国足球形象、赢得社会尊重的庄严承诺,也是行业自律的行为标杆。
不涉假赌黑、操纵比赛,不辱骂围攻、冲撞裁判,不弄虚作假、打默契球;要廉洁从业、清白做人,要公平竞赛、抵制投机,要理性发声、规范言论……不难看出,“十要、十不要”的内容字字考究、铿锵有声。《行为守则》的具体所指,既是对过去职业足球、联赛环境种种问题的精准“把脉”,更是一份根植于当下、着眼于长远的承诺和规范。
《行为守则》的可看之处,不只是具体内容。从适用对象来看,《行为守则》并非只是针对球员和教练员,而是涵盖所有职业足球的从业者;从《行为守则》出台来看,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参与共同发起,“群众基础”扎实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原本就有赛事纪律、各俱乐部也都有内部管理规章,这份《行为守则》是首次在竞赛规则和俱乐部规章制度之外,以《行为守则》的形式,对从业者的言和行进行全方位规范。
中国职业足球要想突破困难坎坷,取得好成绩、好名次,首先需要打下一个扎扎实实、可滋长远的行风基石。无论球员还是教练员,俱乐部还是各地足球协会,一线队还是梯队工作人员,既要清楚哪些事能做、哪些事坚决不能做,也要把外在的铁律和规范,真正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在一次次训练、一场场比赛中实践和体现。
构建好行风,个人严格遵守《行为守则》只是第一步。事实上,“十要、十不要”的不少内容,不只有社会道德与公序良俗的体现,更有法律法规层面的“红线”。除了呼吁个体心有敬畏、自觉对标之外,也需要行业内各方的落实、监督与引导。比如,职业足球俱乐部应加强对球员、教练等工作人员的宣教与培训,让从业者懂规则、知廉耻、知敬畏。同时,完善现有规章制度,优化日常管理和考核,让《行为守则》得到有效执行。此外,媒体、广大球迷也可发挥监督和助力作用,对违反《行为守则》的行为及时曝光。当然,对于触及法律底线的种种言行,中足联、相关足球俱乐部等,也不妨联合有关部门快速介入、打击治理。
行业生态风清气正,中国足球才能轻装上阵;也只有风气正,从业者才能更专心、更专业,才可能踢好足球、踢出好球。期待《职业足球从业者行为守则》真正得到各方重视和落实,让赛场内外遍吹新风,为中国足球孕育新希望。